走进位于泸西县的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
现代化工业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云南省发挥比较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战略重要承载地
红河州以“链式思维”重构工业产业版图
依托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
这一千亿级项目
打造出省、州、县政企协同创新的
工业样本
推动“银色产业链”
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今年7月9日,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落成,云南宏合193万吨低碳铝B系列项目投产。目前,B系列一段16.0715万吨产能已达产,此次转移的37.8万吨产能预计10月1日前全部达产。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前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市场枢纽,大西南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地处国家级口岸枢纽的红河,以其“承东出西、迎北向南”的区位优势,正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支点。
当绿色铝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棋局”推进至红河,这里的经济格局重塑正是担当精神的具化,也是一场立足全局的智慧价值重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值此发展关键期,红河州紧抓“北铝南移”的历史机遇,以“绿色铝业”为突围路径,“红河气场”应运而生,裹挟着红河绿铝初生的温热,汇聚成前所未有的“红河力量”。
铝作为战略资源,是我国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2024年,我国电解铝产量4338.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60.4%,连续24年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生产—电解铝冶炼—铝加工—终端应用—再生铝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然而,电解铝的高载能特性仍是行业痛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范顺科在5月29日举行的2025首届绿电铝论坛上表示,目前,电解铝的碳排放量约占有色金属行业的2/3、全国的5%,吨铝生产耗电达1.35万度,占生产成本的30%至40%。
据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云南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0.1073千克/千瓦时,为全国最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动力分厂计控车间主任邱玉山经测算指出:“每吨电解铝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8吨,较传统火电生产模式下降86.15%。按85%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测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836万吨。”

红河州风电资源丰沛 康关福 摄
作为风电、水电资源丰沛的滇东南大州,红河州更具天时、人和。
机遇多重叠加,压力也如影随形。
有人可能会说:“红河发展绿色铝产业,还不是因为天上掉下来个魏桥集团。”
事实并非如此。承接“北铝南移”,需破解绿电、土地、资金、人才等系统性难题。全程参与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建设、企业招引的云南泸西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施勇说:“‘中国绿色铝谷’之所以能落子红河,靠的是‘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所在的九华山区域,多年前只是位于城市边缘的荒芜山地,环境“红线”不能突破,而山艰路险的地理劣势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怎么办?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山东魏桥集团与红河州签约起,就立即组建了项目立项、土地报批等23个工作专班,随之创下一系列关键突破:26天完成产能置换,2个月拿下林地报批,40天高效完成8300余亩土地的丈量确认,项目批次用地9个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按自然资源部报件新要求报国家审批的工业项目,也是自然资源部按新要求报国务院获批的第一个工业项目,其创造的单次报批面积最大、审批时间最短的纪录,使山东魏桥集团的快速落户成为可能。

项目场平建设现场 资料图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在满目山丘、黄沙漫卷的建设工地上,430余台挖掘机、1400余辆渣土车、180余台强夯机与4000余名作业人员以“三班倒”“白加黑”“5+2”的攻坚模式昼夜鏖战,场平日均挖填土方40万立方米,峰值超100万立方米,300余天即完成宏合公司项目场平任务。如今,电解分厂电解车间(B系列)第一段厂房拔地而起,98台电解槽调试完毕,于7月5日顺利通电……如果说这是一种精神,那就是实干的精神、拼搏的精神。
区域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要素配置效率的竞争。打磨“红河磁场”,需要亮出更为诱人的比较优势。
红河州明确提出: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生产力。今年以来,更是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六项行动”的重要内容,聚力打造以“红河服务”“红河效率”“红河诚信”为核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打响“贴心服务、真心办事、放心投资”的“三心”营商品牌: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全程跟踪帮办代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6个小时。泸西县还推出了全程帮办代办的企业专员24小时服务。如今,在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内,云南创联、青岛宜博等入驻企业因地制宜合理分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车间
发展的红利,因创新精神而释放。
绿色革命之下的铝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在这场变局中,唯创新者赢。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构建“原铝生产—精深加工—轻量化研发制造—废铝回收再利用”的闭环产业链。环环相扣的链条聚合企业集群:高强度轻质化合金材料、汽车轮毂等下游精深加工企业的共同入驻,实现铝水就地加工、上下游企业协同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这意味着,随着青岛宜博储能配件等项目签约落地,上游滚烫的铝水将直供下游企业,省去了重熔与运输的损耗。按年产能200万吨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省12亿元。
显然,这不是简单的工艺改进,而是一种创新、一种革命。
这种铝水不落地的“短流程”模式,让红河绿铝产业一经起步便领先10年。创新精神在此具化为红河工业产业崛起的轨迹。

低碳铝生产车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是卓越,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精神。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自落地伊始,便以卓越精神为引领,全面推动绿色铝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终端产品拓展、新兴产业跃升,逐步构建起从铝电解到高端制造的完整生态链,在集群发展、绿色低碳、改革创新等方面打造示范标杆,全力冲刺“中国绿色铝谷”。
“电解铝+精深加工”的匠心布局,使整个园区实现高度一体化,“链主”作用日益凸显,既保证了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又为技术创新预留了战略空间,驱动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中国绿色铝谷”的强劲支撑点。
科技战略布局彰显前瞻视野。“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的深度协同,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高度融合,通过产学研协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全力打造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以上,但不止于“以上”
都是红河州向“中国绿色铝谷”
进阶的精神和底气所在
其核心启示在于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
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
永远保持一种斗争精神
一种亮剑勇气
一种冲锋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