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电池储能正从边缘角色迅速崛起为能源市场的核心赛道。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扩张势头迅猛。据中国储能联盟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获得的海外储能订单总计达186吉瓦时(GWh),同比激增超过220%。这一增长凸显了中国制造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性。
尽管面临部分市场的关税壁垒,中国企业仍在积极开拓新市场。数据显示,来自中东、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订单占据了近60%的份额。为应对风险,中国企业正通过在东南亚等地实现生产本地化来调整全球战略。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储能部署也在加速。能源研究与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预测,到2034年,全球在电池储能领域的投资将达到约1.2万亿美元,以支持超过5900吉瓦(GW)的新增风能和太阳能装机。报告强调,先进的电网级电池技术对于维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渗透下的电网稳定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出海”与本土市场双轮驱动
在寻求海外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受益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支持。据报道,中国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一项计划,拟调动2500亿元人民币新增投资,目标到2027年建成180吉瓦的新增储能容量。
强劲的市场基本面直接反映在企业业绩上。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55家上市储能企业中,有47家实现盈利。
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之一宁德时代在其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至1788.8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大增33.33%至304.85亿元人民币。公司指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驱动的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是其业绩背后的关键动力。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业内曾经有一句话,要么走向海外,要么退出市场。由于关税,仅仅出口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在海外实现本地化生产。”
美国市场迎“爆发式”增长
多年来在美国电力系统中扮演边缘角色的电池储能,如今正迎来繁荣期。
根据能源数据门户Cleanview的数据,得益于自2022年以来电池价格约40%的下降,美国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储能容量自2020年以来实现了15倍的惊人增长,目前已接近30000兆瓦(MW)。
目前,美国已有19个州安装了100兆瓦或以上的公用事业规模电池储能。其中,加利福尼亚州以约13000兆瓦的装机容量遥遥领先,占全美总量的约42%。这使得该州在用电高峰时段能够严重依赖电池供电。
成本优势凸显,储能竞争力超越传统能源
成本的快速下降是储能部署激增的核心原因。根据金融咨询公司Lazard的数据,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场与电池储能相结合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在每兆瓦时50至131美元之间。
这使得“太阳能+储能”的组合在经济上足以与新建的天然气调峰电厂(LCOE为47至170美元/MWh)乃至新建燃煤电厂(LCOE为114美元/MWh)相竞争。
Lazard在其《2025 LCOE+》报告中指出,新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已成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发电形式。在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制造业推动电力需求空前增长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与建设新的天然气发电厂相比,“太阳能+储能”项目通常部署时间更短,使其成为满足快速增长需求的敏捷选项。